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

潮流语 人气:1.92W

意思是: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,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。

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1

这是因为它是四川人民的决定性使命,为人民宣布使命翻译为:因此,治水的人应该疏通河流,使其畅通流泻,治民的人也应该启发人民,人们畅所欲言。这句话来自左丘明,他是先秦时期的作者。

本文描述了周李王的凶残和暴虐,以及对人民的'压迫和剥削。作者简介:左丘明(约502~前422年),单姓左,名丘明,春秋末期史学家。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,孔子编了六经。左丘明为了分析六经之一的《春秋》和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。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记录了西周和春秋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。历史资料丰富,文笔生动,历史价值高。

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
  

文章简明,结构严谨,全文只有几百字,简要描述了穆公建议周李王停止巫师诽谤,最终中国起义,李王被逐出这一事件,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李王这个任性暴君的形象,深刻指出试图用铁血政策、特务政策来约束人民,结果将导致土壤拥堵的结果。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修辞隐喻。

民之口比防川好,说明人民的意见是不可阻挡的,不可阻挡的。如果暴虐无道,一心孤行,甚至威胁杀人,虽然暂时让人以目为目,敢怒却不敢说话,但最终还是会崩溃。全文妙在于善于运用隐喻,恰于运用隐喻,恰当巧妙,论证生动,笔意纵横,融为一体,尽最大努力改变文本。

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2

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原文

召公谏厉王弭谤

左丘明〔先秦〕
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召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。以告,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

王喜,告召公曰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”召公曰:“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;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。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;

为民者宣之使言。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矇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。

是以事行而不悖。民之有口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有原隰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。夫民虑之于心,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”

王弗听,于是国人莫敢出言。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
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译文

周厉王暴虐,百姓纷纷指责他。召穆公对厉王说:“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!”厉王听了勃然大怒,找到卫国的巫师,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君的人,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,就杀掉批评国君的人。国人不敢说话,路上相见,以目示意。

周厉王颇为得意,对召穆公说:“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,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!”

召公回答说:“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。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,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。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,伤人一定很多,人民也是这样。

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,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。所以君王处理政事,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,乐师进献民间乐曲,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,少师诵读箴言,盲人吟咏诗篇,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,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,平民则将自己的.意见转达给君王,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。

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,察其是非,乐师和史官以歌曲、史籍加以谆谆教导,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,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,付之实施,这样,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。

老百姓有口,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,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;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,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。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,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。

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,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,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。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,他们考虑成熟以后,就自然流露出来,怎么可以堵呢?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,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?”

周厉王不听,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。过了三年,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。

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翻译 第2张
  

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注释

1、召:一作“邵”。弭(mǐ)谤:消除议论。弭,消除。谤,指责,公开的批评,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。

2、巫: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。

3、莫:没有谁。

4、目:用眼睛看看,用作动词。表示敢怒不敢言。

5、障:防水堤坝,用作动词,堵塞。

6、壅(yōng):堵塞。溃:水冲破堤坝。

7、为川者:治水的人;为,治。决之使导,引水使它流通;决,排除;导,疏通。

8、宣之使言:治民者必宣导百姓,使之尽言。宣,开导。

9、听政:治理国政。听,治理,处理。

10、公卿:三公九卿。至于:以及。列士:上士,中士,下士。诗: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,不是指《诗经》。

11、瞽(gǔ)献曲: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。瞽,无目,失明的人。

12、史献书: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。

13、师箴(zhēn):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。箴,规谏的文辞。

14、瞍(sǒu)赋:盲人吟诵讽谏之诗。瞍,没有眸子的盲人。赋,朗诵。

15、曚(méng)诵:盲人诵读讽谏文辞。曚,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。

16、百工:百官。

17、庶人传语: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。

18、近臣尽规:常在左右的臣子,进献规谏的话。尽规:尽力规劝。

19、亲戚补察:同族的亲属,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。

20、耆(qí)、艾修之: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。耆,六十岁的人。艾,五十岁的人。

21、而后王斟酌焉: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,付之实行。

22、是以事行而不悖(bèi):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。悖,违背。事行,政事畅行,政令通行。而:转折连词,但是。

23、于是乎出:从这里生产出来。

24、原:宽阔而平坦的土地。隰(xí):低下而潮湿的土地。衍:低下而平坦的土地。沃:有河流灌溉的土地。

25、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: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。宣言:发表议论。善败,治乱:于是,从这里面。

26、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(fù)财用衣食者也:这两句是说,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,反之就得加以防备,这是增多衣食财物的办法。所以,用来……的方法。其:副词,表示揣测,这大概就是。阜,丰富,增多。

27、成:成熟。行,自然流露,自然表现。胡,怎么。

28、其与能几何:这句是说,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?其,代词。

29、乃流王于彘(zhì):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。乃:终于,副词。流:流放,放逐。于:到,介词。彘:地名,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。